2011年元月19日,首届“全国茶产业投融资年会”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年会由国内唯一全国性茶业基金会——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农业部、商务部、全国茶业协会/商会支持,全国茶区政府、茶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代表近200人出席会议。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全总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执行理事长李永安;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凤楼;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韩新民等八位部级领导出席会议,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王宪章理事长、中粮集团公司助理、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朱福堂为大会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汇金立方资本管理公司总裁唐富文、福建新华都集团公司副总裁詹清荣等作了精彩演讲。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邵曙光做关于“关于茶产业投融资现状及趋势分析”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我国茶产业近年来稳健发展,但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特别是在争取年轻消费群、塑造盈利模式、吸引实业资本和上市融资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3711美元,超过3000美元这一小康指标。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将发生质的改变。茶业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不可避免。未来中国茶业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而是转向小康享受型消费为主,主流消费群体也将逐步转向以“80后”为主导的中产阶层。
据统计,从行业统计数据看,2009年茶叶总产量135万吨,产值430亿元;但按照全国8000万茶农、近7万家茶厂平均下来,一家茶厂产量不足20吨茶,产值63.7万元;茶农人均产茶16.8公斤,产值537.5元;2010年全国茶业产值或销售额超亿元企业仅有75家,绝大多数的茶企业还处在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
与会代表讨论后认为,茶业经营急需解决“天、地、人、文、财”五大问题。1.解决“靠天吃饭”的农业观念问题。茶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茶业也不再是传统的农业,要从 “不知不觉、随波逐流”的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向“先知先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变。2.解决画地为牢的“产地”问题。茶叶品牌要从“产地品牌”转为“产品品牌”,不应过多地纠缠在产地标准上,孰真孰假上,而应从生产者的视角转向消费者视角看自身品牌建设,看品牌整合营销。3.解决“靠人际关系推销、靠公款消费”的销售方式,真正去研究如何满足消费需求,实施战略性布局。传统厚重的茶文化让我们把茶叶消费群完全定位于中老年市场、中高端市场、公款消费市场,而忽略了另一块重要市场——事关中国茶产业衰荣的未来消费者市场。据一份权威市场研究资料显示,“80后”近70%不喜欢喝传统茶,“90后”不爱喝传统茶者更是高达95%。4.要正确理解弘扬“茶文化”。“茶文化”不应该仅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衬托,还应有现代商业气息,引导消费观念,塑造时尚文化。5.要整合资源形成盈利模式,解决资本介入实体经济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吸引投资的问题。茶产业不缺乏吸引投资的热点,但是投资却多集中在流通和收藏环节,真正投资到茶业实体的资本规模还很小。另一个是融资问题。传统的融资方式需要抵押担保,手续复杂门槛较高,茶企业不易企及。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大客户的金融服务,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业务开展难度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效益比不高,需要激励、考核、政策许可等方面的金融创新。目前茶业灵活融资手段如小额联保贷款、产业链融资、互助基金等开始在一些茶区开始展开,但融资额度有限,期限较短,难以解决茶企业自有资金长期短缺的矛盾。因此,破解茶业发展资金短缺瓶颈,关键还是要吸引中长期实业投资,要整合茶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有资产、有规模、有盈利模式、有“被投资”价值的新茶业。
据悉,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拟自今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全国茶产业投融资年会”,并与各茶产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在茶业资源整合、茶企业上市支持规划、发起设立茶业专项基金与互助基金、配合茶叶标准园建设及茶产业投融资专题调研和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突破茶业发展资金瓶颈创造条件。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 © 2016
www.chinateafund.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 通正国际大厦 12层1212 传真: 010-63344596
电话:010- 66179496 63344596
传真:010-63344596
E-mail:teafund@126.com